新闻动态
筑牢校园安全防线,为新生科研之路保驾护航
作者:赵曜   时间:2025-09-12   点击数:

9月11日下午,资产与实验室管理处周雪冬老师与校区保卫部孙垚老师应邀为主讲人,为激光与红外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5级新生作安全教育培训。

实验室安全:制度为基,意识为先

周雪冬老师以“制度-知识-能力”为主线,为新生带来了一场深入浅出的实验室安全专题讲座。他从校内外典型安全事故案例切入,剖析事故成因与防范对策,紧密结合本校实验特点,系统讲解了危化品的采购、存放与使用规范,以及实验操作中的关键注意事项。

周雪冬强调,“安全无小事,一失则万无”。他通过一系列警语和真实案例,引导学生牢固树立责任意识与底线思维,明确实验室安全不仅是制度的要求,更是科研工作的生命线。讲座中,他详细解读了学校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包括安全责任分工、应急处理流程和日常监督机制,并紧密结合激光与红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特点,重点剖析了危化品采购、存放、使用规范,以及实验操作中的关键注意事项。特别是针对实验室存在的激光危害风险,周老师明确指出其核心影响因素——波长与功率,深入解释了不同参数组合可能造成的如视网膜灼伤等严重生物组织损伤,并强调了佩戴专业防护眼镜、设置安全警示标识及规范操作流程的必要性。帮助新生从入学伊始便形成规范的操作习惯和风险防范能力。

周雪冬指出,实验室安全的核心在于主动预防而非被动应对。他呼吁学生将安全知识内化为日常行为准则,在未来的科研实践中做到“零疏忽、零失误”,为学术探索奠定坚实的安全基础。

公共安全:生活为场,实践为径

校园公共安全是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坚实保障。校区保卫部孙垚老师从实际生活出发,为新生带来一场多维覆盖的安全教育课。他结合真实案例,生动解析了消防、交通、人身与财产安全、应急处置、防诈防盗防溺水三防等关键领域的隐患与对策。孙老师科学阐释了“轰燃时间”理论,强调火灾初起“黄金三分钟”的紧迫性,并深入剖析了校园内高发的电动车充电安全、宿舍用电隐患及电信网络诈骗,特别是如刷单、冒充客服等经典诈骗手段的风险,反复强调“不听、不信、不转账”及安装“国家反诈中心APP”的重要性。同时,他详细讲解了防溺水要点与智慧施救原则,并普及了火灾等场景下的通用逃生技巧与报警流程。

孙垚特别提到,公共安全的核心在于“知行合一”。只有将知识转化为行动,才能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他通过情景模拟等方式,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使安全知识不再停留在书本,而是融入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细节。着力将安全知识转化为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和应急反应能力,筑牢校园生活的安全屏障。

实战演练:化知为行,练为战用

为强化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本次讲座特别设置了实战演练环节。孙垚老师现场演示了灭火器的正确使用方法,并组织学生进行应急疏散与消防演练。

在模拟火情场景中,学生们分批操作灭火器,体验“提、拔、握、压”四步法,掌握初期火灾扑救技能。学习并掌握了灭火器、灭火毯、防毒面罩等安全装备设施的应用使用规范。

演练结束后,多位新生表示:“原本抽象的安全知识变得具体可感,真正理解了‘安全是一种能力’的含义。”这种“理实一体”的教学方式,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应急处理能力,更增强了他们在危急情况下的心理素质与协作意识。

安全为舟,驶向未来

本次安全教育系列活动,不仅是一次知识的“充电”,更是一堂关于责任、敬畏与成长的人生课。它标志着学校对安全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与人文关怀,为新生筑牢校园安全防线、涵育沉稳严谨的科研作风奠定了坚实基础。

安全不是被动的规则束缚,而是主动的行为践行;不是一时的提醒,而是长久的习惯。唯有将安全意识融入日常、刻入心中,学子们才能在求学之路上步履从容,在校园沃土中安心成长,为未来的人生篇章书写下坚实的平安序章。